青年看世界众神之国尼泊尔的快乐和骄傲
年8月,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首次走进尼泊尔。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钰教授带领的实践团走访了蓝毗尼、博卡拉、加德满都,与尼泊尔副总统普恩,众议院议长马哈拉等政府领导人进行了会谈,也和尼泊尔加德满都大学的青年进行了沟通交流。本文为作者在此次实践中所见、所闻、所想的一份记录。
此前,清华大学全球胜任力海外实践课程此前已经访问过巴西、伊朗、阿联酋等国家。该课程引导学生对“一带一路”上与中国邦交友好、社会环境稳定、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开展长期型、学术性、调研类的实践活动。
一、快乐惬意的尼泊尔人
初到尼泊尔时,正赶上尼瓦尔族的神牛节。这一天,凡是过去一年内有亲人离世的家庭,必须派一个人扮装成牛参加节日的各种活动,人们相信,这样能使神牛为他们死去的亲人带路,早日顺利进入天国。在巴德岗杜巴广场,人们身着各式各样的节日服装参加游行,队伍从广场入口一直延伸到最里边,游行队伍还举着很多讽刺和揶揄当前政治人物的漫画,整个杜巴广场街道全部是拥挤的人群,很多年轻人带着短木棒相互敲击,一边舞蹈一边大喊,整个广场被狂欢的气氛所笼罩,尼泊尔人的快乐感染着所有人。
巴德岗杜巴广场欢庆的人群。
随后,一路上遇到的尼泊尔人都给我们带来不少欢声笑语。一位会中文的尼泊尔青年,也很爱聊天,一路上与我们聊了许多。当我们问起来为什么见到的尼泊尔人都很开心时,他笑嘻嘻地托着长音说:“我们尼泊尔人没有压力啦!”之后,他详细地描述了他看到的中国人的压力:有了孩子要上好小学,小学毕业要上好中学,中学毕业要上好大学,大学毕业还要找个好工作,找了好工作要结婚,结婚后还要买房子,买了房子后又要生孩子,有人还要考虑离婚分财产。他感慨道:你们中国人压力好大啊!
我们反问道:为什么尼泊尔人没有压力呢?他的回答是:“我们尼泊尔人只要每天有饭吃就好了。快乐最重要!”他似乎很懂得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打趣说,中国人提出来“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好、晚饭要吃少”,而尼泊尔人的口号是“早饭要吃饱、午饭要吃饱、晚饭要吃饱”,引得大家大笑不止。
还记得四年前我在第一次去尼泊尔的时候,尼泊尔到处有悠闲的坐着晒太阳的男人。现在的他们,依旧一排排坐在墙根闲谈,尤以三个杜巴广场居多,他们“欣赏”着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遗产,这场景,好不惬意。
帕坦杜巴广场墙角边坐着的男人。
为什么尼泊尔人如此快乐、惬意?
马哈拉议长这样回答我们:尼泊尔人没有太多压力,他们认为生活没有必要去担心太多,无论你的出身是婆罗门,还是首陀罗。尼泊尔没有受到太多美国社会、西方社会的影响,本国文化传统保留的很好。如果你到尼泊尔的一些农村去,尼泊尔的女人是村庄或者家庭的主人,男人都到外面打工了,女人在家里干家务,男女各司其职,生活没有矛盾。还有一个原因是信仰印度教,生活非常简单,需求非常基本。
二、尼泊尔的自豪:民族文化的闪光与荣耀
尼泊尔副总统普恩在谈论尼泊尔的文化时,充满了自豪之情:“尼泊尔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我们有很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我们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我们的人民能歌善舞。”
尼泊尔是多民族国家,根据年尼泊尔人口普查统计,尼泊尔有种种姓和民族。每个民族各有特色,也都积淀了各具特色的灿烂的历史文化。其中,三个民族从不同方面为尼泊尔赢得了声誉,也为尼泊尔人提供了自豪的资本。
首先是尼瓦尔人,他们世代定居在加德满都,是加德满都的土著居民,也是马拉王朝的缔造者。加德满都的三个杜巴广场都是马拉王朝时期的产物,也就是尼瓦尔人的杰作。
加德满都杜巴广场。
尼瓦尔人以艺术和经商著称,是尼泊尔的文化、艺术和文明古迹的主要创造者之一。放眼望去,加德满谷地里留下的那些巧夺天工的世界文化遗产,如三大王宫广场、博大哈、烧尸庙、大佛眼,都是出自尼瓦尔族的能工巧匠之手。加德满都山谷有五千多座寺庙,也全部由尼瓦尔人建造。尼瓦尔族的建筑雕刻艺术也与中国有所交集,并被尼泊尔人津津乐道。公元年,元世祖忽必烈要在西藏兴建黄金塔,听闻尼泊尔工匠修建佛塔技艺一绝,于是邀请尼泊尔阿尼哥等20名匠人前来帮助设计。后来阿尼哥在中国一呆就是40多年里,他为元朝兴建了十几处寺庙、佛塔。阿尼哥还来到北京,主持设计、修建了北京阜城门外的妙应寺白塔。阿尼哥作为中尼文化交流的使者被载入史册,为纪念他为中尼文化交流作出的不朽贡献,年,中国帮助修建的从加德满都到中国边境口岸樟木的公路就被叫做阿尼哥公路。尼瓦尔人在雕刻、建筑、绘画等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是尼泊尔人自豪的源泉。
生活在尼泊尔北部的夏尔巴族是喜马拉雅山上有名的向导和背运工。年,新西兰登山家埃德蒙·希拉里来到珠峰南侧脚下尼泊尔境内,看到健壮的夏尔巴小伙子赶着牦牛经过,于是邀请他成为自己登山的向导,后来两人一同征服了珠峰。这位夏尔巴人就是丹增·诺尔盖(TenzingNorgay)。他和埃德蒙·希拉里也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登上世界之颠的两个人。夏尔巴人因为居住在海拔米以上的高原,长期与严寒恶劣的天气作斗争,因此身强体壮、性格顽强。同时,他们还拥有强大的肺活量和低于常人的血压,非常适合高山运动。他们创造了数项世界登山纪录。尼泊尔人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如果没有夏尔巴人,人们就很难征服珠峰。如此一个小国家小民族对世界登山史做出的贡献却着实不容小觑。
尼泊尔圣洁的雪山。
尼泊尔人引以为豪的还有一点:尼泊尔从未被殖民过。这一历史则是由尼泊尔的另一个勇敢伟大的民族廓尔喀人所创造的。19世纪初,英国在殖民印度后,一路向北,用大炮步枪对准了尼泊尔。彼时的尼泊尔军队由廓尔喀人组成,他们没有现代化的武器,只有人人手握着的廓尔喀军刀。面对大炮、枪支,廓尔喀人毫不畏惧,他们挥舞着廓尔喀军刀与英军僵持了两年。英国人见廓尔喀人如此勇猛,便与当时的国王要求派遣一支廓尔喀军协助英军,以此换取尼泊尔的安全。国王同意了,因此尼泊尔免于殖民。在一战、二战等各大战场上,我们都能见到廓尔喀人的身影。直到现在,廓尔喀雇佣军也在世界各地为各国效力,包括常年在英国女王身边的一支廓尔喀军,金特会上的新加坡廓尔喀雇佣军以及帮助守卫印度领土两个旅的廓尔喀士兵等等。
接受女王勋章的廓尔喀人。
廓尔喀的一位士兵曾经说:“如果一个人说他不怕死,那他要么是在撒谎,要么是一位廓尔喀士兵。”很多廓尔喀人争相成为雇佣军的一员,一方面是能得到丰厚的报酬,另一方面则是给整个家族带上无尚的光荣。
三、宗教是尼泊尔的文化内核
尼泊尔是佛祖的故乡,释迦牟尼出生地。传说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夫人摩耶夫人怀孕待产时,想要回娘家。月圆之夜,摩耶夫人一行到达蓝毗尼时稍事休息。此时手握菩提树,从腋下生出了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出生后行走七步、每一步都踩出一朵莲花,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
蓝毗尼释迦牟尼雕像。
公元年,玄奘来到尼泊尔,途径加德满都,到过蓝毗尼,在《大唐西域记》中就有蓝毗尼的记载。后来人们确定蓝毗尼是释迦牟尼诞生地,也是通过这本《大唐西域记》。
然而,佛教并不是影响尼泊尔人的主要宗教,尼泊尔是唯一一个曾经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印度教在尼泊尔扎根很早,据说在公元5世纪出现文字记载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年沙阿王朝时期,印度教立国被正式写入宪法。直到年,尼泊尔王国被推翻,尼泊尔议会决定废除印度教为国教条款,宣布尼泊尔为世俗国家。
在尼泊尔,人们每天会拜很多神灵。第一次去尼泊尔时,我们住在美国大使馆附近的公寓,从公寓的窗户往外可以看到,马路边有一个简易的神像,只有一个四五岁小孩儿的高度。每天早晨上班族经过时,都会在神像旁驻足。他们摇三声神像边的铜铃,唤醒神灵,拜上一拜,再为自己点个红,然后消失在拥挤的交通中。在猴庙,我们见到很多尼泊尔女人抱着孩子叩拜神灵。女人们会按住孩子的头,低至神像下沿,叩拜后,用腾出的一只手到神像身上抹一撮红粉,点在孩子的眉心,此谓“点红”。点过红后的孩子自然就会受到神的保护了。
在尼泊尔人祭拜的诸多神灵之中,离尼泊尔人的日常生活最近的非活女神莫属。加德满都谷地有三个杜巴广场,每个杜巴广场都有一个女神庙。其中加德满都杜巴广场的活女神庙最具规模,这是一栋三层的红砖建筑,配以精美的雕窗,尼泊尔人守护神的活女神就住在这里。活女神顾名思义,就是活着的女神,又称库玛里女神。相传十六世纪,尼泊尔马拉王朝的末代国王常常与塔蕾珠女神(印度教最早崇拜的女神之一难近母女神的化身)玩掷骰子游戏,女神告诫说不能让其他凡人看到自己的身影,可是有一天王后却尾从国王走进了宫室。女神大怒而去,降谕说不再现身保护国王和国家。后来,国王一番苦苦哀求,女神松口说自己会附身到尼瓦尔人释迦族女孩的身上。从此每任国王都会寻找合资格的女童并尊其为库玛丽女神,尼泊尔成为民主共和国后,这个传统也从未改变。
进行宗教仪式的尼泊尔人。
不可否认的是,宗教传统是尼泊尔重要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内核之一。印度教文化根基中所包含的世界观影响着尼泊尔人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和观点。他们认为古印度这片土地是人种的起源,雅利安人南迁来到印度板块。后来因为板块迁移,印度板块的人种分散到了世界各地。现在,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地区的确是一个巨大的世界人种库。尼泊尔印度教人民认为他们所在的这片土地是世界的起源和世界的中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尼泊尔人还自豪于自己的智商。曾经有个尼泊尔人跟我说,在吠陀时期,印度教人民就发明出了原子弹、氢弹、核弹。我当然没信,在我的世界观里,美国毫无疑问是首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他为了说服我,给我翻出了印度教史诗《摩诃婆罗多》。
《摩诃婆罗多》里面,有几场关于史前战争的描述,与原子弹、氢弹、核弹爆炸的场景一模一样。书中描述印度恒河上游“一个浓厚的阴影迅速在潘达瓦上空形成”被认为是蘑菇云;“黑暗中所有的罗盘都失去作用”是电磁干扰;“接着开始刮起猛烈的狂风,呼啸而起,带起灰尘、砂砾”代表着冲击波;“这种武器发出可怕的灼热,使地动山摇,在广大地域内,动物灼毙变形,河水沸腾,鱼虾等全部烫死。阿格尼亚爆发时声如雷鸣,把敌兵烧得如焚焦的树干。”这一场景则仿佛核弹爆炸后的高温。另两大史诗《罗摩衍那》和《梨俱吠陀》中也有类似的描述。据说后来历史学家在古印度也发现了史诗中描述的“核战废墟”,这更让尼泊尔的印度教徒们对他们的史诗深信不疑了。
宗教是植根于尼泊尔人的文化与精神内核,他决定了尼泊尔人的世界观,也影响着尼泊尔的日常生活。
四、不愿做印度附庸的小国尼泊尔
从地图看,尼泊尔是一个细长的形状,北边毗邻中国西藏,以喜马拉雅山为界,东南西三个方向被印度包围。虽然是被两个大国包围的一个小国,但是我们在与尼泊尔议长马哈拉的交流中,还是感受到了马哈拉对这个国家的自豪之情。
尼泊尔紧邻印度,大多信奉印度教,与印度文化十分相似,甚至长相也难以区分。在外界看来,尼泊尔就像是印度的附属国。为了使尼泊尔人民具有国家认同感,政府推动人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22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