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国门行12吉隆黄金口岸通向

参考消息网10月30日报道(文/刘华李宣良樊永强)喜马拉雅山中段深处,雪山矗立,云雾缭绕。自日喀则向西车行数百公里后,翻越海拔多米的孔唐拉姆山,就来到了吉隆县。这里是中国通向南亚大陆的“黄金口岸”,见证了中国与尼泊尔千年交往的历史,也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吉隆口岸联检大楼(刘芳摄)

面向17亿人口市场

吉隆县北部属典型高原风貌,南部则属于高山峡谷地形。自海拔米的吉隆县城南下车行于峡谷之间,只见两侧高山环绕,崖壁耸立。愈向南行,山上植被愈加丰茂,景色逐渐从高山草甸变为树林、雨林,记者手机显示的海拔高度也一路降至米以下。抬头仰望,在高山半坡间,浮散着若隐若现的雨雾。这意味着,人行至此,已身处喜马拉雅山南麓,正在印度洋暖湿气流笼罩之下。沿路经过的这一峡谷,即是南北穿越喜马拉雅山脉的重要孔道之一——吉隆沟。

正是由于吉隆沟的存在,这里自古就是中国与尼泊尔以及整个南亚大陆交往的重要通路。早在唐朝时期,著名的使者王玄策就是经由吉隆前往印度和尼泊尔的。如今,在这条通路前方,则是涵盖17亿人口的广阔南亚市场。

在吉隆沟的南端,是中国与尼泊尔接壤处的界河——东林藏布。此处,一座水泥界桥纵跨南北,在中国一侧桥头岸边,矗立着高大庄严的中方国门大楼。

记者采访时恰逢当天海关开关放行时间。在中方国门境内一侧,准备离境归国的尼泊尔货车早已排成长龙,车身涂满五颜六色的南亚风格装饰,与背后的翠谷绿林相映成趣。这些货车是中国与南亚之间的物流“搬运工”。中方出口货物由此前往尼泊尔,其中相当一部分再经尼泊尔运至南亚各地。在年4月25日尼泊尔8.1级地震发生后,中尼之间原有的樟木口岸因震灾影响中断运行,使吉隆成为中尼唯一的陆路贸易通道,也成为中国与南亚陆路物流的“咽喉”所在。

而保障这一“咽喉”的,是近年来建设的公路、铁路、桥梁、货场,是雄厚的物质基础与强劲的施工能力。年,作为青藏铁路延伸线的拉日铁路开通,距离吉隆仅有余公里的日喀则纳入全国铁路物流网络;随后,吉隆县至口岸的高等级公路修通,并在“4·25”地震波及后得以较快恢复。正是有这样的基础设施保障,才使得吉隆沟古道能够成为现代化的贸易通道,具备“黄金口岸”的价值。

吉隆口岸管委会副主任刘健对记者算了一笔账:如货物以公路铁路联运方式从中国内地发运,在正常情况下10天即可到达印度境内的接收地点。而如果走海运,则往往需要20天以上。因此,这条通道最适于有一定时效要求,货值又尚不足以空运的中档货物,这与亚欧大陆桥铁路货运的定位颇为相似。正因为如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选择经由吉隆口岸拓展南亚市场。

国际化迎来八方游客

在吉隆口岸海关边检大厅,记者本以为在此出入境的人群多以中尼边民为主,但实际上,这天的见闻却与预想的大不相同:排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一群刚刚结束西藏行程,前往尼泊尔旅游的德国游客;刚要进入大厅的,则是几家同行出游的四川游客,他们听说从吉隆可以直接出境前往尼泊尔,因此选择了“西藏+尼泊尔”的旅游行程,在饱览拉萨、日喀则风光之后,顺路再来一次陆路“出境游”。走上界桥,几拨印度游客刚刚经过尼泊尔边检,向中方一侧走来。这一处想象中的“远地”“秘境”,充满国际化的热闹气息。

吉隆海关副关长扎西顿珠给我们的一组数据更加佐证了记者的感受:年,国务院批准吉隆为国家一级陆路通商口岸;年12月1日,中尼双边口岸正式开通运行,当年进出口货物总值为万元,次年即增至6.1亿元;年上半年,已有约13.9亿元,进出境人员已接近7万人次。

之所以在这里能够看到各国游客,得益于另一项政策:年8月,吉隆口岸对第三国人员开放,正式成为第三国口岸。这意味着两大热点旅游目的地——中国西藏与尼泊尔,能够通过吉隆口岸连为一体。中外游客在西藏旅行后,可以经此直接转往尼泊尔;印度等其他国家游客体验尼泊尔风光后,也可以就近来到西藏。

口岸发展惠及两侧边民

“黄金口岸”的出现,为生活在口岸两侧的民众带来了实惠。在距离口岸20多公里的吉隆镇,记者看到的是与内地中等富裕县相近的繁荣景象。街头四处可见四川、贵州、河南等地方特色饭馆,间或有尼泊尔餐厅或特产店。

在一家特产店,尼泊尔商人泽登的回忆颇有“忆苦思甜”之感:过去从尼泊尔境内到吉隆来,只能徒步背货,来回要走几天时间。自从通路、通关之后,他的小店货品随缺随补,每月销售额都在十几万元人民币以上,自家亲戚和朋友也陆续有人到吉隆来开饭馆商店,还有人很快就挣钱在加德满都买了房子。

在吉隆镇旁的冲堆村,记者来到了村民达瓦次仁的家中。这家人与附近邻居都是“达曼人”,据传是清时入境的廓尔喀人后裔,原本散住于吉隆附近山中,以打铁为生,很长时间内甚至没有国籍。最近十几年来,先是获得了中国国籍,然后陆续搬入政府集中修建的新村。如今,借着吉隆镇的整体繁荣,达曼人有的做种植,有的搞养殖,有的跑运输,已经从整体贫困逐步实现温饱。最近两年来,获得国籍不久的达曼人中,已经开始有年轻人参军入伍,驻守口岸附近,保卫祖国的边防线。

口岸和道路不仅带动了中尼两国贸易,也激活了吉隆本地的各类产业。由于天然的气候地形优势,吉隆原本就是物产丰富之地,在沟底两侧山坡上的原生雨林中,生长着木耳、蘑菇、灵芝;山坡和山间平地上,时常可见大片的花椒树;山上山下,还有按季采摘的虫草,林间散养的藏鸡,以及蜂蜜、酸奶、天麻、贝母、野葱……这些物产如今都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摇钱树。

眼前的繁华景象,可能还只是吉隆未来发展的开端。由于中尼铁路未来规划将通过吉隆出境并设站,这里与南亚市场间的物流量无疑将会有几何级数的增长。刘健介绍,一旦铁路修通,将促成冷链运输成型,可以使来自尼泊尔和南亚其他地区的牛羊肉、水果进入中国内地市场;铁路具备大宗物资运输能力,可以大幅改善尼泊尔日常民生供应和生产需要;铁路还可以带动口岸附近建设专为出口服务的加工区,甚至可以推进建设中尼跨境经济合作区,进一步带动双方就业和贸易。

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到,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通向南亚大陆的陆路关键点,吉隆口岸具有典型的样本意义。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今天吉隆的发展还只是第一步。未来,随着铁路与配套设施的出现,这处通向南亚“黄金口岸”的价值将有更加充分的体现。

资料

藏地“舒适村”

吉隆,藏语为“舒适村”“欢乐村”之意。吉隆县位于日喀则市西南部,距离市区余公里,面积约平方公里,地处喜马拉雅山中段,平均海拔0米以上。吉隆县南与尼泊尔接壤,边境线长公里。位于吉隆县南端的吉隆口岸距离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公里,目前是中尼主要陆路交通口岸。

吉隆地形极具特色,北部处于喜马拉雅山北坡,平均海拔米,属典型高原地区;而南部则逐渐进入喜马拉雅山南麓,属于高山峡谷地形。受到亚热带气候影响,吉隆县南部山间植被茂盛,雨量充沛,再加上诸多谷地海拔不足米,不仅宜于农业、林业发展,而且适于人居,近年来已成为西藏有名的观光地。

吉隆县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素有“一条吉隆沟、半部西藏史”之誉。早在公元8世纪,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入藏时就曾途经吉隆沟。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发现有与文成公主同时期的“大唐天竺使出铭”的崖刻,显示当时唐朝使节正是由此出行南亚大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0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