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到经贸中尼合作日益深入

甘露聚糖肽针 http://m.39.net/pf/a_6086175.html

尼泊尔商人尤素夫和他在拉萨的旅馆。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拍摄。

新华社拉萨10月12日电(记者李键、王学涛)去年,45岁的郭祚彬和丈夫把生意从西藏“搬”到了尼泊尔博卡拉,做起餐厅、酒吧生意。10月至次年3月,是她一年中的忙碌时间。记者电话采访她时,她还时不时忙着招待客人。

博卡拉是尼泊尔的第二大城市,是久负盛名的旅游地。一年来,郭祚彬在这里认识了不少外国游客,也和当地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据介绍,中尼两国间的交通方便了很多。尼泊尔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年中国赴尼泊尔游客人数超过15万人次,比年增加46.8%,是有史以来中国赴尼游客人数最多的一年。

目前两国间的交通主要是航空和陆路:拉萨、成都、昆明、广州、香港等至加德满都的航班每周有58个;西藏有两个对尼口岸——樟木和吉隆。

尼泊尔商人尤素夫在制作藏帽。新华社记者王学涛拍摄

年,中国吉隆—尼泊尔热索瓦口岸扩大开放为国际性公路口岸,双方贸易、人员往来规模不断扩大。截至今年8月,吉隆口岸进出口货运量达到8.36万吨,进出口贸易值达到23.75亿元人民币。年5月,曾因地震一度关闭的樟木口岸恢复货运功能,将有利于提升中尼货物贸易通道的质量。

中国的苹果、服装、鞋帽等商品受到尼泊尔人的欢迎,尼泊尔的佛像、装饰摆件、地毯、棕垫、民族服饰等手工艺品也走进西藏市场。

不少尼泊尔人在西藏做生意,有的已经成家立业。

60岁的尼泊尔商人尤素夫在拉萨生活已有30余年,目前和妻子阿米娜在拉萨经营着一家家庭旅馆。经营旅馆的同时,他还编织尼泊尔帽子对外销售。尤素夫会说藏、汉、英、尼泊尔、印地语五种语言,这让他在经商中受益匪浅。

年,尤素夫等首批名在拉萨长住的外籍侨民领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可以享受当地医疗保障等诸多福利。

游客们在郭祚彬开的饭店里品尝中国美食。(采访对象供图)

民间交流也加强了两国间的联系,“中国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尼泊尔国际贸易博览会”“中国西藏——尼泊尔经贸洽谈会”等已成为促进双方经贸合作的重要平台。

近年来,拉萨海关还推动审批流程不断简化和监管程序逐步规范,使“借道运输”非贸易方式持续平稳开展,为中尼两国在“一带一路”框架下进一步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增进人民友好关系、共享繁荣发展成果发挥积极作用。

尼泊尔借道运输开展13年来,借道运输量逐年扩大,拉萨海关共监管完成借道运输物资54批次,累计监管运输货物余吨,主要用于尼泊尔西北部地区道路建设和部分边境地区居民生活应急保障。

“越来越多尼泊尔人喜欢中国,一些人看到了中国的发展速度和潜力,开始努力学习中文,从‘一带一路’倡议中寻找致富商机。”郭祚彬说。

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狄方耀表示,中尼两国在基础设施、电力开发、通信、农业技术、教育文化、防灾减灾、文化遗产修复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前景。“一带一路”倡议不仅能带动大量尼泊尔人就业增收,也会让双方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11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